為什麼螢幕看起來 OK,印出來卻整個偏色? ——設計師與印刷端的色彩協作指南

明明螢幕上看起來顏色很準,一送印卻整個跑掉?這篇文章拆解色差的真正成因——從螢幕校色、ICC Profile 到印刷廠的色彩管理與 RIP 設定,幫助設計師更專業地與印刷端協作,讓顏色印得出你想的樣子。

你是不是也遇過這種情況:

設計好的檔案在螢幕上看起來很完美,紅是紅的、藍是藍的;
但一送印出來——整個跑掉,紅偏棕、藍偏灰。

明明已經設好 CMYK,也對照過 PANTONE,甚至壓了 PDF,可是印出來還是不一樣。
問題,常常不是「你做錯了」,而是「設計端和印刷端在看的世界不一樣」。


螢幕的顏色 vs 印刷的顏色

設計師在畫面上看到的,是 RGB 模式下的數位顏色,而且每一台螢幕都不一樣。
但印刷廠處理的是 CMYK 油墨 + 紙張材質 + 機器狀態 + 操作流程,這兩邊本來就會有差距。

這就像你在藍色燈光下選口紅,結果出門後發現完全不是那個顏色。

所以,即使你在螢幕上花了很多時間調整顏色,如果印刷端的參數、環境沒有對齊,那顏色還是會跑掉。


色差的三個常見原因

1. 螢幕沒有校色(Color Calibration)

不同的螢幕顯色會偏暖或偏冷。
如果你是用筆電螢幕設計,或開啟了 HDR、護眼模式,顏色很可能已經被「軟體優化」過,導致實際看到的並不是設計檔的原始顏色。這會讓你誤以為設計正確,實際上卻產生嚴重偏差。

建議至少使用專業的外接螢幕,並搭配基本的校色工具,建立「一致的顯示基準」作為設計時的參考依據。當你的螢幕顏色夠準,也可以拿來作為「軟式打樣」(Soft Proof)使用,模擬印刷成品的大致效果,提前掌握落差的方向與程度。
雖然無法完全取代紙本打樣,但對於提升設計判斷力非常有幫助。

💡 補充說明:
大多數螢幕預設使用 sRGB 色域,這在日常使用上足夠,但對印刷來說,色域相對較窄,會看不到某些飽和或深色的範圍。
若你需要更精確地掌握顏色,可以考慮使用支援 Adobe RGB 的螢幕,並套用原廠提供的 ICC 色彩描述檔,或透過簡單校色工具微調顯示效果。雖然這已經屬於色彩管理的範疇,但對設計端來說,只要建立穩定的顯示環境,就能更準確預測印刷結果、提升對色能力,也更容易與印刷廠溝通。

當你的螢幕色彩夠準,也可以拿來作為「軟式打樣」(Soft Proof)使用,
模擬印刷成品的大致效果,提前掌握色彩落差的方向與程度。
雖然無法完全取代紙本打樣,但對於提升設計階段的判斷準確度非常有幫助。

2. 檔案沒有嵌入正確的 ICC 色彩描述檔

ICC Profile(色彩描述檔)是讓印刷設備「理解你定義的顏色」的說明書。
沒有嵌入 ICC,就像你寫了地址卻不說城市名,印刷機只能「用猜的」來解讀顏色。

常見的標準設定像是:

  • ISO Coated v2
  • Japan Color 2001 Coated
  • U.S. Web Coated SWOP v2
    不同印刷廠會有自己的建議值,也可以詢問合作廠商適用的 ICC。

3. 印刷廠沒有導入色彩管理流程

即使你把檔案設定得再好,如果印刷廠的機器沒有定期校正、油墨不穩、或操作流程不一致,顏色還是會跑。

這裡講的色彩管理,不只是「對一下螢幕」,而是整體的設備、環境、油墨、紙張與數位流程控制。
目前印刷業界常見的色彩管理標準有:

  • GRACoL(G7)
  • FOGRA 39 / 51
  • ISO 12647-2

這些系統可以讓印刷結果更穩定、可預測,設計師也更能放心交件。


🎯 補充:RIP 在色彩管理中的關鍵角色

除了硬體與檔案設定,還有一個常被忽略但非常關鍵的角色是:
👉 RIP(Raster Image Processor,點陣圖處理器)

RIP 在數位印刷與傳統印刷流程中,負責將數位檔案轉為印刷設備能處理的格式。
如果 RIP 沒有設定正確的色彩管理參數,那即使你前端設計再準,也可能在這個階段發生偏差。

不管是模擬 G7 或實際輸出印刷色彩,RIP 都需要有良好的色彩管理邏輯。
這些都能讓四色印刷在多數情況下被用來作為對色標準,也是許多專業印刷廠控制色彩穩定的關鍵。

設計師可以怎麼做?

你無法控制印刷廠用什麼油墨或印在哪台機器上,但你可以控制的是:

  • 如果印刷廠提供可參考的專業顯示器(例如經過色彩管理師調校的螢幕),你可以用來作為調色參考依據。
    相比自行調整螢幕,這樣更容易接近實際印刷結果,也能降低不必要的色差風險。
  • 嵌入正確的 ICC 描述檔:建立色彩檔案的語言標準
  • 詢問廠商色彩管理狀態:了解對方是否有樣張、色票、參數範本可提供比對
  • 多做小批打樣或色票比對:實際用樣張對照最準確

專業觀點:色彩管理師的提醒

我有一次在跟一位專業色彩管理師聊天時,他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:

「如果你的螢幕調得夠準,那你就能很快看出印刷廠的機器有沒有做色彩管理。」

這句話的前提是:你的螢幕必須經過良好的校色。
否則你看到的顏色就不準,也就無法判斷成品是否真的偏色。

所以,這句話並不是在指責任何一方,而是提醒設計師——
當你能把設計端的顯示條件顧好,就能更清楚地辨識問題、也更有效率地與印刷廠協調。

對設計師來說,這是一種主動、負責的態度;
對印刷廠來說,這反而是建立互信與專業配合的契機。


小結:不是對立,是協作

這篇文章不是要檢討誰,也不是挑戰任何印刷廠的專業,
而是提供給設計端更多知識與工具,幫助你在色彩協作上走得更順。

畢竟,我們的目標都一樣:
讓畫面中的那個顏色,真實地呈現在你手上。